
▲1918年建成的北大红楼。

▲原都门大学堂,厥后的北大二院。

▲红楼南门。

▲
图为北大理科哲学家世二届结业生留影。前排左4至左7顺次为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二排左4为冯友兰。

▲
1919年五四活动时期被拘捕的北大先生。

▲
1920年,李大钊受聘为北京大学传授。他在北大经过大学讲坛宣传马克思主义。图为李大钊编写的《唯物史观》课本。

▲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签订的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

▲
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的第一年就建立了北大武术会。

▲
北洋当局教诲部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理科学长令。

▲
1925年,北大足球队打败清华足球队,合影纪念。
往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蔡元培老师诞辰150周年。克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明活动留念馆)和北京大学蔡元培研讨会结合举行的“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专题展览在北大红楼开幕。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7月创办的都门大学堂。作为百日维新失败后仅存的“新政”,这座中国近代第一所初等学府最后选址在与紫禁城天涯之遥的景山东侧,也便是明天的沙岸后街55号院。这里曾是乾隆的四女儿和嘉公主婚后的府邸,俗称“四公主府”,公主逝世后,府邸被外务府发出。1898年,已经的公主府当选为都门大学堂校址,再次成为人们存眷的核心。
五进院落的“四公主府”固然气度,但随着学科的添加及办学范围的扩展,作为大学校区照旧有些左支右绌。1916年,原为清朝外务府库房的汉花圃一带开端了如火如荼的建立,国立北京大学的标记性修建——北大沙岸红楼开工了。两年后的1918年8月,红楼建成,用作校部、图书馆和理科课堂,称为“北大一院”,而更早的公主府校区则被称为“北大二院”。
红楼开工的统一年,远在法国的蔡元培接到了教诲部请他任北大校长的电文。事先,都门大学堂曾经于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但权要气与衙门气颇浓,老师不少是北洋当局的权要,先生多王孙公子,为日后宦途方便,也高兴逢迎老师。
面临如许的北大,蔡元培的很多冤家都劝他不要去,说“北大太糜烂,出来了,若不克不及整理,反于本人的申明有碍”。但是,蔡元培终极照旧抱着“我不上天狱谁上天狱”的心态,决然就职。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承受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签发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甫一上任,蔡元培就约请创办《新青年》杂志一年不足的陈独秀出任理科学长。陈独秀并无讲授经历,蔡元培却看重他的才气和在青年中的影响力,三顾茅庐。为让教诲部顺遂同意陈独秀任职,蔡元培乃至不吝为其伪造经历,称其“日本东京日本大学结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初等学校校长”。
在蔡元培看来,年事、学历与资历都不是任职北大的须要条件。除了陈独秀,他在短短一年内还延聘了尚未拿到博士学位的胡适、年仅25岁却在千亿旧事界崭露锋芒的徐宝璜、没有大学学历乃至预备出家的梁漱溟等人。开掘新秀之余,他一直对峙“兼容并蓄,头脑自在”。因而,事先的北大既有主张新文明活动的首领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也有“旧派人物”辜鸿铭、刘师培等。
关于先生运动,蔡元培异样“兼容并蓄”。在他的倡议和支持下,从争辩学问、增长见地的哲学会、雄辩会、千亿旧事学研讨会,到熏陶情操的音乐会、书法研讨会、画法研讨会,再到强身健体的体育会、武术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繁建立。
北大的开放,不只针对本校师生,不少旁听职员也常呈现在红楼的讲堂里。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时,就常跑去听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讲马克思主义。1918年,蔡元培建议北大创办了校役日班,一年后,北大先生自觉建立了布衣教诲报告团。1920年,北大正式招收女生退学,开男女同校之先河。有人问蔡元培:“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讨教育部批准?”蔡元培答:“教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则。”
教职人才云集,社团汹涌澎拜,学风自在对等,已经朝气蓬勃的老北大在蔡元培的束手无策改造中,似乎被注入了一股死水,成了头脑争鸣、引领期间先声之地。正是在如许的“新北大”,沙岸红楼才成了新文明活动的主阵地、五四活动的起源地,以及中国最早传达马克思主义头脑的紧张场合。
赵瞳/文
本幅员片由北京新文明活动留念馆提供